服務熱線
0579-82257997
發布時間:2018-10-30 來源:驅動視界
01
今年的特斯拉財報比往年來得似乎更早一些。
10月24日,特斯拉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,因比以往慣例的財報發布日期提前一周,被業界預測為“提前報喜”,果不其然:營業收入68.24億美元,凈利潤2.55億美元。
這個空前的利好消息一出,特斯拉當天盤后股價應聲逆勢上漲近10%。
截至10月25日美股收盤,特斯拉股價飆升9.14%至314.86美元,每股漲26.36美元,總市值達537.13億美元。知名做空機構香櫞也突然反水發布看多特斯拉。
這是這家已經成立15年的電動汽車制造商真正意義上的開始盈利。
并且特斯拉重點申明,第四季度將繼續實現盈利。
區區不到3億美元的盈利,看似平淡無奇,但這樣的轉變,將不但對特斯拉公司,也將對電動汽車產業、對社會、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:電動汽車時代的全面到來已經不可阻擋。
02
特斯拉第三季度財報重點信息一覽:
Model 3 亞太發布時間:大約在明年第一季度,最晚第二季度。
中國生產計劃:明年開始在中國生產 Model 3,長期規劃還未確定。
歐洲交付計劃:為歐洲用戶生產的 Model 3 將在 1 月開始,交付時間大概是 2 月底 3 月初。
產能問題:電池供應比較緊張,但是未真正對車型的生產產生影響。
扭虧為盈:斯拉汽車第三季度營收為 68.24 億美元,凈利潤為 2.55 億美元,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凈虧損為 6.71 億美元。
特斯拉的交付量:三季度 Model 3 車型的出貨量為 56065 輛,特斯拉汽車在美國市場上的總出貨量達到了近 7 萬輛。
“Model 3正在成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主流產品。”特斯拉在三季財報中這樣寫道。
03
2017年11月22日,據德國媒體報道稱,豐田汽車董事長內山田竹志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到:“長續航里程的電動汽車非常昂貴,而且充電時間還非常長。這種汽車并不符合我們的項目規劃。特斯拉并不是我們的敵人,也不是豐田現在所要追逐的榜樣”。
他還說,短期內沒有公司能靠電動汽車盈利,控制成本太難了。梅賽德斯奔馳財務和控制部門副總裁Frank Lindenberg也說,由于電池成本過于高昂,電動車業務初期的利潤僅為燃油車一半,公司盈利能力也會面臨大幅下滑。
去年年底,通用汽車前任副總裁鮑勃·盧茨(Bob Lutz)在接受美國CNBC采訪時表示:“特斯拉即將面臨倒閉,無法撐過2019年。”并且就在特斯拉公布今年第一季度財務報表之后,鮑勃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觀點:“我完全堅信特斯拉將破產。”
剛剛過去的2018年第三季度,特斯拉賣出83775輛電動汽車,包含56065輛Model 3,如今,馬斯克證明這些人都錯了,特斯拉股票盤后交易價格一度飆升14%。
不知此刻上述傳統汽車業大佬內心作何感想。
04
這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,對所有電動汽車制造上來說,不啻一劑強心針。
馬斯克用15年的時間證明,電動汽車這種商業模式是可行的。
特斯拉表示,第三季度每周生產 4300 輛 Model 3,不包括工廠計劃停工時間,它們還在全球范圍內新開了 4 家店鋪和服務站點,總數達到了 351 家。
在第三季度中,特斯拉汽車新開了 44 個超級充電站,總數達到了 1352 個,生產與交付問題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,逐步適應了美國本土市場的需求,這為馬斯克騰出來空間,準備在海外市場一展身手。
在這個季度,在美國轎車銷量排行榜上,Model 3 是單價最高的車,按照銷量來看,它可以排到第五位。
在第三季度,Model 3單一車型就實現了近32億美元的營業收入,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凱美瑞,這款歷史上最成功的傳統燃油車營業額僅僅為23億美元,僅為Model 3的三分之二。
而眾所周知的是,特斯拉Model 3一直受產能不足困擾,產能爬坡工作遠沒有結束。
迄今為止,特斯拉還有45.5萬臺Model 3的訂單等待被生產,并且目前產品只供給美國市場,歐洲及中國市場的訂單尚且沒有能力履行。
為了完成積壓嚴重的訂單,馬斯克帶領特斯拉工廠經歷了長達數月的“生產地獄”,將員工潛力挖掘到極限,自己也連續好幾天不洗澡,還在推特上曬出了自己抱著破紙板,像流浪漢一樣睡在工廠地板上的照片。
目前model 3每周的產能是4300臺,特斯拉下一階段的目標是達到周產7000臺,距離周產量一萬臺也不會太遙遠,作為一款流水線化的工業產品,設計和工藝技術狀態確定以后,規模擴大只是需要時間去復制而已,所以特斯拉的“后勁”大得可怕。
毫無疑問,傳統燃油車會被特斯拉甩得越來越遠,差距會越來越大。
05
2010年,特斯拉遠沒有現在這樣受到市場和華爾街的寵愛,也沒有華麗的舞臺和無數聚光燈在照耀著特斯拉。
2009年~2010年,在特斯拉最困難的時候,奔馳和豐田“雪中送炭”,分別向特斯拉投資5000萬美元和一億美元,并將旗下RAV4電動版和Smart電動版的電池組外包給特斯拉來做,隨后特斯拉IPO上市,股價一路攀升。
當初戴姆勒和豐田入股特斯拉一定有著其商業目的。這是跨國車企的遠見,也是它們對電動汽車前景不確定的一個試探性落子。
2013年,特斯拉突然爆發,以3.5萬輛的銷量一舉在北美站穩了腳跟,股價從17美元一舉突破200美元,并開始向歐洲和中國市場進軍。
盡管后來發生了多起電池著火事件,致使特斯拉的安全備受質疑,但所有傳統汽車制造商都承認,特斯拉確實創造了電動汽車奇跡。
引人想象的是,奔馳和豐田是在特斯拉股票飆升了10倍的情況下拋售的。據美國媒體分析,按照10月23日特斯拉235美元的股價,豐田當日如果出售了1%的股票,可獲利9800萬美元;奔馳則公開宣布,其從拋售特斯拉的股票中獲利7.8億美元,可以說,4年前的投資帶來了超10倍的回報率。
如今,不知戴姆勒是否后悔股票出手太早了。
06
Model 3 毛利率超過了 20%,這意味著 Model 3 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,達到并超出了特斯拉的預期。
特斯拉現金總額增加了 7.31 億美元,自由現金流(運營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)為 8.81 億美元。
憑借著這款車,特斯拉實現了盈利,是真正意義上的盈利。
在第三季度初,特斯拉只生產 Model 3 后驅版本,并在這個季度末開始完全生產全驅版本。在這個季度的最后一周,特斯拉生產了 5300 輛 Model 3,都是全驅版本。
在第三季度, 在 Model 3 起售價變相提高到 49000 美元的情況下特斯拉依然交付了 56065 輛,也就是說,Model 3 的市場潛力很大,前不久,特斯拉推出中續航版本的 Model 3,起售價 4.6 萬美元,EPA 續航 260 英里(約 418 公里),此舉也是為了進一步收割市場。為了實現盈利,特斯拉也是煞費苦心。
特斯拉的一位高管透露,特斯拉在各個方面都改善了成本控制,生產線的成本三季度比二季度環比下降了 30%。由于產量提高,固定成本攤銷表現也更好。
07
“我們肯定要實現在華生產。”馬斯克在10月24日的財報電話會中斬釘截鐵地表示。在他的規劃中,特斯拉中國化的策略已逐漸清晰。
中國在2010年就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市場,目前是特斯拉在美國以外的最大市場。2017年,特斯拉在中國的銷售額為20.27億美元,同比增長90%,占當年全部銷售額的近20%。
摩根大通發布的《全球汽車行業研究報告》預計,到2020年,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46%,產量達到250萬輛。
馬斯克算過一筆賬,如果能在本地生產,減去高達40%的關稅和降低運輸成本,特斯拉在中國的售價將下降三分之一。
10 月 24 日,《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項目(一期)環境影響評價公示》中顯示,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未來將要投產的車型為 Model 3 和 Model Y,目標年產輛是 25 萬輛純電動整車。
而在新工廠未投產之前,仍會由現有的工廠生產現有車型。
特斯拉會在 2019 年把 Model 3 的一部分生產工作(很有可能是組裝)轉移至國內工廠,通過零部件本地采購+制造提高本地化水平,這些產品專為中國用戶設計生產。
而在 10 月 17 日,特斯拉與上海市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正式簽訂《土地出讓合同》,上海超級工廠的規模將超過 1200 畝 (逾 86 萬平方米)。
08
據最新的報告顯示,在全球市場,特斯拉第三季度銷量超過了保時捷和捷豹。具體數據分別為:特斯拉83500輛、保時捷65964輛、捷豹41940輛。
更為重要的一點,特斯拉銷售的都是零排放的電動汽車,在全球減排的嚴峻形勢下,特斯拉比保時捷和捷豹具有更好的市場前景和上升空間。
目前中國自主品牌銷量魁首吉利汽車,今年銷量增長突飛猛進,9月銷售124429,今年1-9月份已經達到113.7萬輛,但從營業額來看,三季度的特斯拉將遠超吉利,四季度也會大概率超過營收493億美元的沃爾沃。
那些唱衰電動汽車的人,是時候睜開眼睛看看了。
09
隨著新能源汽車潮流,在傳統燃油車器不斷轉向的同時,國內造車新勢力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如蔚來、小鵬、車和家等等。
據路邊社統計,目前國內共有487家電動汽車制造商,不管是被媒體和消費者拿來對比,還是主動對標,特斯拉成了一座繞不過去的山、成了中國每一家新能源車企的膜拜偶像和假想敵。
由于國內造車新勢力的本土化優勢,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也就意味著更低的價格和更強的競爭力,但是伴隨國內各項成本也在逐漸抬高,這一優勢正在逐漸被弱化;而特斯拉明年上海工廠的投產,更使他們之間的爭斗白熱化,此消彼長之間,一時勝負難料。
馬斯克算過一筆賬,中國本土生產的特斯拉Model 3的成本將會下降三分之一,那么在美國4.9萬美金起售的毛豆3(前期3.5萬美金是以舊換新的價格),中國售價多少?這是一個并不復雜的數學題。
這個價格已經直接殺入國產中大型電動汽車的價格區間,在簡單的計算背后,恐怕是國內造車新勢力深深的憂慮。
如果考慮到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漸退坡乃至取消,這種憂慮會不會變成恐懼?